
290亿外资弃印转中,印度被爆放弃制造业竞争,莫迪对华口风变了
新闻动态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1:03 点击次数:51
印度制造业梦碎 外资用脚投票
印度这些年折腾得够呛,一会儿喊着要做“世界工厂”,一会儿又要和某些国家联手“去中国化”,结果折腾来折腾去,外资没迎来多少,倒是自己先受不了了。
最新消息显示,印度政府内部已经决定终止一项价值230亿美元的“生产关联激励计划”(PLI),这个曾被寄予厚望、旨在振兴制造业的计划,最终落得个虎头蛇尾的结局。
与此同时,印度股市自去年9月创下历史新高后,竟然一路狂跌,市值硬生生蒸发了1万亿美元,外资也开始撤退。
自2023年10月以来,外国投资者已经从印度股市撤资近290亿美元,而这些资金的去向很有意思——它们没有四散而去,而是大部分流向了中国。
计划泡汤 印度制造业为何拉胯
莫迪政府在2014年喊出“印度制造”口号,目标是到2025年让制造业占GDP比重提高到25%,为此还推出了“印度制造1.0”和“印度制造2.0”两大计划,涵盖了从高级化学电池到机电产品等十大重点制造领域。
听上去是挺有雄心壮志的,可现实却给印度泼了一盆冷水。
十年过去了,印度制造业不仅没能如愿实现增长,反而在GDP中的占比从2015年的16%跌到了如今的13%左右。眼看着这条路是越走越窄,印度政府才不得不终止PLI计划。
这个计划的初衷是通过补贴吸引外资,把制造业的蛋糕做大,可惜执行过程中问题不断,审批繁琐、补贴发放缓慢、规则不清晰,加上印度官僚主义作风严重,最终导致计划成了一纸空文。
外资为何撤离印度
外资撤离印度,绝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。
首先,印度的营商环境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。外国企业要么遭遇繁琐的监管,要么被莫名其妙地开罚单,甚至还有些企业莫名其妙地被查账、被扣押资金,这让投资者的信心大打折扣。
再加上印度基础设施薄弱,物流成本高,供应链体系不成熟,这些硬伤让“印度制造”听起来像个口号,落地却困难重重。
其次,印度的政策朝令夕改,政府经常对外资企业“翻脸不认人”。比如之前对某些跨国公司开出天价罚单,又或者突然修改投资法规,导致企业措手不及。
这种不稳定性,让很多投资者不得不重新评估印度市场的风险。
还有一点不能忽略——印度股市的暴跌让投资者信心崩溃。去年9月,印度股市还风光无限,可短短几个月就跌了13%,市值蒸发1万亿美元,这可不是小数目。
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,外资自然要寻找更稳妥的地方,而中国便成了他们的首选。
莫迪口风突变 “对话合作”成新调子
印度制造业受挫,外资撤离,股市暴跌,莫迪的压力显然不小。
最近,莫迪在一次公开节目中谈及中印关系时,语气明显软化,强调两国有“深厚的历史渊源”,并且大谈“对话与合作”,甚至给“竞争”加上了“健康、自然”的定语,这与他之前的强硬表态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要知道,莫迪政府过去几年在国际场合一直把“印度制造”当作抗衡中国的砝码,甚至配合部分国家推动所谓的“去中国化”供应链调整。
但如今,印度制造业自身难保,外资纷纷撤离,连国内经济都开始吃紧,莫迪自然要调整策略。
印度未来的路怎么走
印度的制造业之路走得磕磕绊绊,这次PLI计划的夭折不过是漫长失败历程中的一个缩影。
莫迪政府曾经寄希望于通过补贴、政策优惠来吸引外资,试图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,可现实是,不解决基础设施、营商环境、政策稳定性等根本问题,再多的补贴也只是杯水车薪。
更重要的是,印度的经济结构仍然过度依赖服务业,而制造业基础依旧薄弱。
在全球制造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,单靠政策喊口号是远远不够的,真正的产业升级需要政府、企业和市场共同努力,而不是靠一纸补贴政策就能速成。
眼下,印度面临的经济压力与日俱增,制造业发展受阻,股市动荡,外资撤离,这些问题不会因为莫迪在节目中说几句“对话合作”就能迎刃而解。
未来,印度是否会调整经济政策,是否能真正改善投资环境,能否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制造业发展路径,才是外界关注的重点。
总而言之,印度制造业的困境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,外资用脚投票,印度政府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策略。
至于莫迪的对华表态是否意味着印度政策转向,还是仅仅是一种政治上的权宜之计,时间会给出答案。
#深度好文计划#